首页

狗奴视频

时间:2025-05-24 16:03:10 作者:国家网信办持续深入整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 浏览量:27385

  作者:鲁明川(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发展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1.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城镇空间发展规划

  以法治保障城镇空间绿色发展。必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城镇空间结构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应把空间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集约发展,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城镇开发边界是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空间品质的区域边界,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依法严格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的相关要求,统筹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安排,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严格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的全周期管理,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力度,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以法治保障城镇居民绿色生活。城市发展应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在使用土地资源时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理好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通过加强立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宜居性。科学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编制空间规划和城镇规划应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规划形成后必须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引导市民群众自觉抵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共创绿色生活。

  以法治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新型城镇化不仅追求经济目标,而且追求生态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法治思维,把保护城镇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生态空间。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等立法工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依法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城镇紧凑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2.发挥市场作用,释放城镇空间发展新活力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城镇空间集约化发展。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进一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内涵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破解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通过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镇空间绿色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环境标准体系,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城镇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投入规模同建设任务相匹配。完善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提升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在内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是承载发展要素、提高发展质量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应注重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完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结构,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经营、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抓手,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转移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加快科技创新,激活城镇空间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城镇空间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应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纽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再生利用等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升城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是城镇绿色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统筹城镇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合理规划城镇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合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提升城镇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新型智慧城镇建设,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科技创新是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需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城镇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紧抓能源结构转型这个降碳的“牛鼻子”,有序引导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城镇建筑,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4.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城镇空间发展实现升级

  形成城镇绿色空间格局。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和发展格局。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主体功能区优化完善技术指南》等文件精神,统筹考虑区域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形成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推进城镇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城镇绿色生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和文化建设,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建设城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巩固提升城镇生态环境标准化建设,完善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城镇生态系统监测、城市生态修复、生态承载力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减污降碳协同等相关领域标准,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因地制宜建设城镇绿色廊道,打造街心绿地、湿地和郊野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维持能力。加强河道、湖泊等城市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护,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高用水效率。明确城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评估技术标准及管理规程,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评估。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思想纵横)

为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猿辅导于2023年宣布设立“青少年科学探索基金”,计划投入1亿元,不断丰富科学教育资源,促进AI与科学教育模式创新,为中国青少年搭建科学教育实践平台。截至今年,猿辅导青少年科学探索基金已在国际奥赛人才培养软硬件上投入超两千万元。在猿辅导竞赛辅导团队的帮助下,目前已有178位学生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共1038位学生在全国奥赛中斩获金银牌。

盐湖水变海水 新疆阿图什让盐碱地上“长”海鲜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高度赞扬两国“亲如兄弟的友好情谊”,这令南非《公民报》资深记者布莱恩·索库图备受鼓舞。他说,建交25年来,南中两国在经贸、技术、教育、创新、人文等各领域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对深化两国经贸及各领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比预制菜更可恨的,是承包学校食堂的“小舅子”

外媒:英德两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链博会的应运而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与格局。以“链”为核心,编织出一幅涵盖万千产业、连接无数机遇的宏伟画卷。于内,整合中国庞大而多元的产业资源,疏通上下游的经络血脉,让创新的活力在每一个环节中澎湃涌动,使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发强劲。从古老的丝绸、瓷器,到现代的 5G 技术、高铁装备,中国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华丽转身。于外,链博会打破地域与文化的藩篱,将全球的资源要素汇聚一堂,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缔结出合作的硕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年的链博会共有620家企业和机构参展,比首届增加20%,境外参展商占比从首届的26%提升到32%。本届链博会还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对接、技能培训等多项支持措施,让更多企业依托链博会平台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让链博会越“链”越广。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出一条坚韧不拔、稳定可靠的全球供应链,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国台办:美方应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 不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俗语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津门妈祖民俗信仰有数百年历史,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30日,正在天津参访的近30位大陆任教台湾教师来到位于滨海新区的妈祖文化园,拜谒妈祖,进香祈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